民間故事
淮北流傳著許許多多情趣盎然的民間傳說,大大小小的傳說以鮮活的內(nèi)容,豐富著淮北人民的精神生活,也為干凈樸素的淮北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。
一、口子酒的傳說
相傳古時候,濉水干流上有一個很大的河口,名叫“口子”。這里住著一對夫妻,他們勤勞善良,開了一個小飯店,勉強糊口度日。有一年冬天,天氣特別寒冷,寒風刺骨,漫天飛雪之時,一位手執(zhí)拂塵,身背葫蘆,鶴發(fā)童顏的老者來到飯店門前,夫妻二人看他年邁孤獨,于是,動了惻隱之心,不僅對他十分恭順,而且茶飯周到的照顧他,并且堅決不收分文。這使老者非常感動。在他離開店鋪之前,他把夫妻兩人帶到屋后的一口水井邊,面帶笑意地說:“這口井位于地脈之上,斂山川之靈氣,聚地心之精華,泉連于源,源通四海,若以凈水為漿,一定能夠釀造出世上最美的酒來。你們?nèi)绻葬劸茷闃I(yè),會比你們經(jīng)營這個小飯店要賺錢的多”。隨后,老者又把釀酒的方法一一告訴他們。話音剛落,只聽長空鶴鳴,夫妻兩個抬頭望天的時候,猛然一聲響亮,金光處起,老者的葫蘆不翼而飛葫蘆底朝天,口朝下,對著那口井撒下數(shù)道金光。霎時,井水沸騰,異香撲鼻。當夫妻兩個再去尋找老者,他已經(jīng)杳無蹤跡了。之后,夫妻兩個按照老者傳授的方法,開始釀酒。兩個月后,他們釀出了第一壇美酒。開壇時,酒香溢滿四野,百鳥齊鳴。一時,他們夫妻二人釀出美酒的消息,遠近傳頌,鄉(xiāng)里鄉(xiāng)親爭來沽酒。久而久之,小夫妻的釀酒事業(yè)日益昌盛,大量的客商紛來踏至,云集于此,“口子”就成為一個集鎮(zhèn)。時至今日,“口子酒”仍舊遠近馳名,聞名全國。濉溪縣酒廠內(nèi)有一口井,井中水光翠綠,清涼透骨,出杯不溢,四季取之不竭。人們都說這口井就是昔日傳說中那位老者所指點的井眼。
二、塔山張果老的傳說
傳說仙人張果老,原名張果,少年家貧,并且體弱多病,又無錢醫(yī)治,父母就把他舍給了塔山寺和尚普善,拜普善為師,出家修行。暮鼓晨鐘,念經(jīng)習武,化緣外出,劈柴挑水,歲月如流,不知道過多少幾年。不曾想那普善竟然是個妖僧,不知何時從東海龍王那里偷來了兩棵仙參,回到塔山寺沒有放好,兩棵仙參逃跑了。張果根本不知道仙參的事,照樣每天到八里崗去挑水,但每天在井邊打滿水后,有兩個小孩,一男一女常向張果要水喝,一喝就是半桶,這樣,每次張果挑回的水總是兩個半桶,就常常被妖僧普善怪罪而打屁股,后打被打急了才說出了真相。普善聽后,知道那兩個小孩就是仙參,就吩咐張果用鋼針穿上紅線,晨參童喝水的時候,刺中了一個男參的屁股,這個男參感覺一痛就跳進了井里,后來這口井就叫參井。女參趁機逃脫了。張果把男參從井里撈出,帶回塔山寺,妖僧普善喜出望外,即刻讓命張果把仙參煮了,自己出門去邀請龍脊山大方寺方丈和皇藏峪瑞云寺的方丈,前來聚會。張果把仙參煮熟后,香氣撲鼻,就忍不住嘗了一口,因味道鮮美,不覺又嘗了一口,就這樣,不知不覺間就把仙參吃光了,張果這才覺出害怕,就索性把參湯也喝了,刷鍋水給寺中的驢喝了,張果只顧害怕,哪里知道自己其實已經(jīng)成了神仙,更不知道驢也成了神仙,就騎上驢逃走了,又怕妖僧追趕,不時回頭看看,后來干脆倒騎,不小心右靴子滑掉了一只,也顧不得拾,倉皇逃命要緊,因此自己的包袱掉了也不知道。從此,云游四海,不知過了多少光景,張果得知塔山妖僧已死,就又回到了塔山寺,開始燒藥煉丹。在后來,結(jié)識了其他七位仙人,,八仙共同普度眾生,造福人間。張果就成為現(xiàn)在家喻戶曉的“倒騎毛驢張果老”,據(jù)說,后人還發(fā)現(xiàn)大橫山天梯的一塊巨石上,至今還殘留著清晰的驢蹄印子,還有滑掉的靴子和包袱印子。
三、铚城夜轉(zhuǎn)亳州的傳說
澮河北岸臨渙鎮(zhèn),古代時叫铚城。秦二世胡亥為擴大城池,撥白銀數(shù)萬兩,遣調(diào)建筑名師,征集數(shù)萬民眾,在銍城北部建了高一張二尺,寬8尺的磚石結(jié)構(gòu)城墻,十分巍峨壯觀。又在東南西北4門之上各建樓閣一座,精巧別致。其中,南閣面臨澮水,河岸樹木蔥蘢,河水清澈碧綠,景色秀麗。傳說玉皇大帝常來此觀賞勝景,所以南哥又叫“玉帝行宮”。有一天,斬將封神的姜太公路經(jīng)此處,也被這里的美景所吸引,便在南閣頂建一座神廟,稱“廟上廟”,常居于此。玉皇大帝知道后,心中十分不快活,決定派天神把該城轉(zhuǎn)移到別處,不讓姜子牙游賞。一天夜里,風滾霧騰,天空一聲巨響,天門大開,只見祥光道道,瑞云翩翩,無數(shù)金甲天神沖出天門,來到铚城。一陣震耳欲聾的吆喝,頓時,天旋地轉(zhuǎn),城墻拔地而起,飄忽南去,瞬間降落亳州。與此同時,亳州土城也被金甲天神搬來銍城。因當時姜太公正在閣廟中熟睡,天神不敢貿(mào)然沖犯,便留此一閣。所以,亳州城東、北、西三面皆有閣樓,唯獨沒有南閣。而臨渙至今完好地保存著一座土城和南閣。
四、朔里的傳說
朔里原叫“馬莊臺”,位于淮北市東北35華里處。關于它的得名,有個有趣的傳說。
據(jù)傳,西漢大文學家東方朔文武雙全,尤其擅長詞賦。漢武帝征集天下人才,東方朔上書自薦,被召入朝,當了太中大夫。他生性幽默,聰明機智,經(jīng)常在武帝面前詼諧調(diào)笑,為武帝排憂逗樂,深得漢武帝的賞識和重用。后來,漢武帝征巨款大修“上林苑”,東方朔剛正秉直,為官清廉,便直言上書,反對武帝因修園林而增加百姓負擔的做法。漢武帝大為惱怒,因而不再重用東方朔。東方朔于是寫了《答客難》,托辭自解,實際是在發(fā)泄個人牢騷。之后,東方朔出游隱居,來到一個叫“馬莊臺”的小村子。莊主姓馬,很好客,便留下東方朔,安排了食宿。東方朔平易近人,善談吐,愛說笑,很快和村民打成了一片。本來,東方朔是隱姓埋名而來,不打算暴露身份。但又一次,他和莊主一起喝酒,結(jié)果飲酒過量,酒后吐真言,道出了全部實情。盡管莊主替他瞞著,但很快村民們還是知道了。于是,大家對東方朔更加敬重了,夸他是忠良之人,為民好官。過了不久,東方朔卻突然下落不明,不知去向。也許是出于良好的祝愿吧,馬莊臺的村民們都說東方朔變成了神。
東方朔在馬莊臺居住時,感激父老鄉(xiāng)親的盛情,曾說過“此地乃朔之第二故里”。后來人們?yōu)榱思o念他,就把“馬莊臺”改名為“朔里”了。
五、“惠我南黎”的傳說
在相山的龍峰和虎峰南麓的山窩里,有一座古廟叫顯通寺。老百姓都稱“相山廟”。廟的大殿東院里,有一個御書亭。亭中立著一塊巨大的石刻,上有乾隆皇帝親筆書寫的“惠我南黎”四個斗大的字。
原來,在乾隆年間,經(jīng)由相山西北流向相山東南的濉水,因河床年久淤塞,每逢雨季泛濫成災。安徽巡撫高晉奉命前來勘河修治。當他來到濉溪之后,又順便到了相山的顯通寺,看到廟宇由兩山環(huán)抱,古木參天,風景秀麗,但寺廟破殘不堪。于是,這個巡撫高晉就把治河的主要使命丟在腦后,而向乾隆上書修寺,美其名以求神明護佑百姓免于水災。乾隆閱罷高晉的奏章,就命高晉除修繕寺廟外,另建一條十八里蔽日長廊。高晉貪贓枉法,把修治濉河的金銀肥了自己的腰包,只草草修理了寺廟卻沒有遵旨建造長廊。
哪知后來,乾隆下江南巡視,路經(jīng)彭城(今徐州市),設行宮于云龍山下,忽然想起要到相山十八里遮天蔽日的長廊來觀賞風景,便令高晉陪同御駕親往相山覽勝。高晉接旨嚇得魂不附體。他暗想,乾隆皇帝一旦前來,發(fā)現(xiàn)并沒有遵旨建造長廊,這欺君之罪,定要殺頭,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。生死關頭,他謊奏道:“相山‘窮山惡水出刁民’,龍駕不宜前往?!备邥x為保自己的性命,竟把山青水秀的相山和這里的窮苦百姓誣為“窮山惡水”和“刁民”。乾隆是個膽小鬼,果真不敢到相山。但他為了收買人心,安撫這里的百姓要安分守己,故御筆親書了“惠我南黎”四個大字。后由江南鳳陽府宿州知州張開士恭摹刻于石上,保留至今。
六、高山流水的故事
梧桐村位于杜集區(qū)石臺鎮(zhèn)的東部,由梧南和梧北兩個行政村組成,是個山清水秀的山村,相傳高山流水的故事就發(fā)生在這里。
春秋時期,梧桐村屬楚國。當時,梧桐村多種梧桐樹,每到春天繁花簇簇,而夏天又如蔥綠的傘蓋。有一條水路叫鴻溝,依村而過。楚國的大臣俞伯牙,精通音律,琴藝高超,是當時著名的琴師。
有一次,俞伯牙乘船沿鴻溝游覽,正好經(jīng)過梧桐村,看到梧桐村依山傍水,風景秀麗,就在此地小住一段時間。一夜,面對清風明月,他思緒萬千,于是彈起琴來,琴聲悠揚,漸入佳境。忽聽有人叫絕,伯牙聞聲走出,只見一個樵夫從山道走來,他知道此人是知音,當即請了過來,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。這人叫鐘子期,原也在朝中為官,后辭官到此,就住在山下。第一曲,伯牙心里向往著雄偉壯麗的高山,鐘子期禁不住贊嘆道:"善哉乎鼓琴!巍巍乎若泰山。"接下來的第二曲,伯牙心中向往著洶涌澎湃的江河,鐘子期又贊嘆道:"善哉乎鼓琴!湯湯乎若流水。"伯牙興奮極了,激動地說:“知音,你真是知音?!睆拇硕顺闪朔浅R玫呐笥?。
俞伯牙在梧桐村住了一段時間后將要離開之際,與鐘子期約定,一年后再見,到時二人繼續(xù)切磋琴藝。一年后,俞伯牙返回梧桐村,遍尋不見鐘子期,四處打聽才知鐘子期在他離去不久就因病而亡。伯牙聞之痛心疾首,淚流滿面,來到鐘子期墓前長跪不起并取出古琴,在墓前又為鐘子期彈奏起高山流水。奏完之后曰:"君一西歸,我再無知音,還彈琴何用?"說罷毅然摔碎了鐘愛的古琴,從此不復扶琴。
從那以后,人們把俞伯牙住的山上的村稱為上聚賢村,把鐘子期住的山下的村稱為下聚賢村,直到現(xiàn)在梧桐村村里還有上下聚賢村之說,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也被傳為佳話。